一、技术手段:从区块链追踪到智能监控
1. 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
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和时间戳特性使其成为追踪资金流向的核心工具。例如,在涉毒案件中,公安机关通过分析数字货币交易记录,成功锁定资金最终流向某交易平台及特定钱包。成都链安开发的“链必追”平台利用超10亿链上地址标签库和AI技术,实现混币穿透、跨链解析和交易图谱刻画,解决了传统侦办中“嫌疑人锁定难”“资金链路复杂”等难题。
2. 加密货币与暗网工具的深度绑定
稳定币(如USDT)和TRON区块链成为洗钱首选,2024年45%的非法交易通过TRON完成。犯罪团伙利用Telegram等加密社交平台组织活动,结合境外服务器和匿名钱包,形成“犯罪服务经济”产业链。例如,2025年Bybit交易所14.6亿美元被盗案中,黑客通过TRON链转移资产,并利用混币技术混淆资金路径。
3. 智能监控与大数据分析
中科金审的“展迹图”系统通过数据清洗、可视化分析及一键报告生成,快速解析20层以上的复杂资金流,曾协助侦破涉及千余账户的非法经营案。警方还结合IP追踪、通讯数据分析(如调取QQ群记录)和银行流水交叉验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二、典型案例:从技术漏洞到跨国协作
1. Bybit交易所14.6亿美元黑客案
2. 虚拟货币平台案
3. “杀猪盘”与虚假客服诈骗
三、法律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掩隐罪的定性争议
利用虚拟货币结算资金是否构成“掩饰、隐瞒”行为存在法律争议。例如,同一交易所内的多次币币交易因链上可追溯性,可能不构成传统意义上的“转移”。司法实践中需结合行为是否实质妨碍侦查(如混币或跨链操作)进行判断。
2. 跨境执法与技术鸿沟
亚洲地区43%的诈骗资金流入新钱包,但仅29%的基层警力具备链上分析能力。2023年某省采购千万级大数据分析服务,弥补了自有技术的不足。
3. 合规工具与行业协作
“链必追”等工具已服务超万名民警,但需推动交易所、银行与警方数据共享机制。例如,Tether公司配合执法部门冻结涉恐地址,但匿名币种仍为监管盲区。
四、未来趋势与建议
1. AI驱动的犯罪升级
生成式AI被用于编写恶意代码、伪造身份及自动化洗钱,2023年亚太区深度伪造犯罪激增1500%。应对需开发AI反制工具,如智能合约风险扫描系统。
2. 去中心化金融(DeFi)风险
DeFi协议可能成为新型洗钱渠道,需建立链上合规框架,例如强制开源智能合约并嵌入监管接口。
3. 公众教育与技术防御
推广“反诈APP”及区块链浏览器普及教育,鼓励民众验证地址标签(如ETH的ENS域名),减少“虚假购物”“佣金诈骗”等传统陷阱。
新型网络犯罪的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要求执法机关、技术企业和立法者形成协同防线。从链上追踪工具到跨境司法协议,从AI监控到公众意识提升,唯有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才能在这场“猫鼠游戏”中占据主动。